在多维

sharptoday&zhengzheng      2018年7月28日10113011_21631562_w1280p

最近一直不得空闲,但心里总是想着这个公司35周年的约稿,生怕赶不上截稿的日期,总是寝食难安,还是决定赶在月底前把他完成,写东西前我喜欢翻一翻之前写过的文字,找找感觉,发现自己在2015年的时候就以此题目写了一个提纲,占了一个坑,记了万余字的流水账,但17年后再也没有写,这次借此机会简单回忆一下我的多维历程。

我是2007年春节前(1月底)入职公司,转眼间11年过去了,当时卡的时间点比较好,入职也就半个月时间就该放春节假期了,当时郭总还给我包了一个大红包,让我很是惊喜,当时就感觉这个公司有人情味,值得付出。

2007年-2008年一直在国际公司技术部画详图,记得当时大部分图纸还是用AutoCAD放样,一部分用详图软件,我虽然也用过Solidworks、3Dmax这样的三维软件,但看到Xsteel还是蒙了,从没听说过,不知道从哪下手,突然感觉毕业的两年简直是在钢结构行业白混了(当然在工艺等其他方面还是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记得当时还是陈工、甄姐、大飞他们手把手教的使用Xsteel,当然现在行业里基本上都是Xsteel这一个软件了,当时在小小的技术部就存在两个学术门派,一个Xsteel派、一个类似Prosteel的软件派(现在竟然回忆不起来全称了),大家可以各自占队,晚上比着学,每个门派都有导师带领入门和有问题的解答,其他靠一起钻研,最终还是Xsteel战胜了其他软件,确定为多维技术部专用详图软件,我想这在当时算是比较早全面应用Xsteel的公司了吧(因为以我当时的水平竟然当上了中华钢结构论坛Xsteel版块的版主至今……)。开始的时候软件应用仅停留在能建模,能打出图的初级阶段,通过后续整个技术部的深入研究、探讨,我们一起又编制多维钢结构详图的出图标准、建模标准、软件标准设置以及自用、外协等多套图框模板及规范,并应用至今,想想当时很有成就感;画了2年图,随着公司发展和人员的调整,我转到了工艺岗位,时间应该是2008年底或2009年初,因为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几天我还在做北一机项目的详图,当时晚上还跟郭总去了一趟中元设计院,请康所长吃了一顿饭,晚上路过鸟巢,下着瓢泼大雨,印象极为深刻。

2009年-2010年,初到工艺岗位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学习,因为不会啊,怎么办,我猜郭总主要是看我原来在技术部就往车间跑的勤,才让我干工艺的……学习要先选师傅,我当时就选中了两个德高望重的前辈,一个是质检部的冀永武部长,一个刘殿义刘师傅,反正先按着原来的套路来,遇到难点的、没见过、不清楚的就请教前辈,不知道工艺顺序和加工难点的问刘师傅,不知道标注哪些检验尺寸和控制要点的就问冀部长,当时他们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所以工艺之初我基本上就是在整理前辈的经验,并监督车间执行,做的也不亦乐乎,这个阶段印象最深的就是做中材摩洛哥和匈牙利的水泥厂项目,之前加工的构件都是厂房为主,哪做过精度要求这么高的出口设备框架啊,开始之初大家一起讨论加工方案,其实外观质量相对好保证,最大的难度就是全螺栓连接的穿孔率,最终和郭总一起确定了最笨的方案,就是预拼装,进行大批量的试装,来验证工艺的准确性和加工的精度,当时做了大量的表格,对平面、立面、甚至立体的结构各选了一定的比例进行预拼装,最后检查记录在册,避免现场安装出现问题,同时避免因其他原因导致安装不顺利保留一部分证据和记录;这个项目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包装,记得当时和张仕君总我们一起去京唐港看已经做好的实物包装(并留下了至今唯一一张在海边的留影),回来之后对自己的构件包装进行改进,从此以后我们也能够完成较高要求的出口项目了。

之后经历了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那就是参与香河新基地的建设。查了一下过程图纸,我在2009年7-8月份基本上在做国际工厂扩建一些厂区及工艺布局图、测量现有土地尺寸等工作,8月份在郭总指导下做了香河另外一个地块的初步的厂区布置,9月份应该确定了的现有土地,9月22日出的第一版厂区布局图,10月23日布局基本定稿,年底之前基本上就和薛效雷师傅一起调到香河基地全程参与工艺布局、设备采购、监造、安装调整、人员招聘、试生产组织等工作,可以说从水、暖、电、衣食住行到工艺、成本、商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等全方位的深入参与,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重钢车间试生产之后,未来的几年先后又经历了工艺、质检、生产的岗位锻炼。

从2007年到2010年,四年转瞬即逝,这段经历虽然只是用时间线条简单串了一下,其实这个时间段是我感觉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个时间段。至此,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自己在钢结构加工行业的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并且感觉有了一定的相对综合的工作经验,今后能够独立在一些生产相关岗位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上边洋(luo)洋(li)洒(luo)洒(suo)一千多字,就是想通过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感受和推敲多维的企业文化和用人之道。这段经历应该也是所有多维人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也正是35年来多维积累下的企业文化感召力的体现。

一是传帮带文化,3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多维人完成了自己工作岗位的原始知识积累,通过努力学习前辈的经验、及时规避前辈的教训,在这种传、帮、带的氛围下很多年轻人从青涩走向成熟;

二是平等的学习、工作氛围以及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多维没有等级之分,大家都是姐弟、兄妹相称,不管是不是一起来的同年,大家会在工作或者工作之余对技术问题一起分工钻研技术,相互探讨;遇到没有组织过的项目、没有加工过的构件、没有接触过的工艺问题,这种时候往往看到的是同事们两眼放光、跟一群恶狼一样,一遍遍模拟推演、一次次外出学习、分工讨论、一项项创新组织并及时总结固化完善,并为后人所用。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再多的经验也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这种精神和氛围是保证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像多总反复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三是更大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多维的平台足够大,只要你肯努力,只要用心工作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也会得到充分的授权,按着自己的思路开展工作,快乐的工作。

希望通过上面的文字,能够引起各位同事的共鸣,尤其是对今年新来的同事增强一下信心,最后在多维成立35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我向多维送去最诚挚的祝愿,祝福多维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